古代的待客用具----“羅漢床”
發布日期:2021-12-24
中式家具中臥具有四種:榻、羅漢床、架子床、拔步床。
后兩種只作為臥具,供睡眠之用,而前兩種除睡眠外,還兼有起坐功能。
唐以前,中國人是席地而坐的,生活中心圍繞睡臥之地,待客均在主人睡臥周圍。
久而久之,形成了中國人待客的等級觀。明清至民國初年,待客的最高級別一直在床上或炕上。
羅漢床的主要功用不是睡臥,而是待客。
▲五代 顧閎中《韓熙載夜宴圖》局部
從五代名畫《韓熙載夜宴圖》中,我們可以見到古人以榻或羅漢床為中心待客的情景。
明以后,特別到清代,這已成定規。
古人一般都把羅漢床設于廳堂,中間放置一幾,兩邊鋪設坐墊,客來就延之上床,主客兩兩相對而坐,或相對而臥。
除廳堂書齋外,羅漢床還可置于戶外,以作小憩之用,其作用好比現在的沙發。
羅漢床,一般形制是床榻三面設矮圍子,但不帶床架。
羅漢床有無束腰和有束腰兩種類型,有束腰且牙條中部較寬,曲線弧度較大的,俗稱“羅漢肚皮”,據說“羅漢”之名由此而來。
明清兩代羅漢床,形制上存在許多區別。
明代羅漢床
明代時期追求簡約風尚的審美,箱型榻中間用于支撐的腿足逐漸減少,甚至完全省略,只留下最外側的腿足。
而原先垂直相交的板足,漸漸融合為實木的方腿,底部的勾尖進化為馬蹄狀。
成書于明代崇禎朝的《金瓶梅》刻本插圖中,這種直足內翻馬蹄的床榻屢見不鮮,可見早已成定式。
▲明《金瓶梅》刻本插圖
書中刻畫的此類床榻,有著典型而清晰的特征:三圍板、無束腰、及直足內翻馬蹄。
從古畫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人以榻或者羅漢床待客的場面,明初,人們待客的最高級別是在羅漢床上,特別是清代,這種這種禮儀已成為定式。
明代羅漢床于前人的基礎上,在左右及后面裝上圍欄,以欞格、窗格圖案居多。
還有以三塊獨板做圍子的,素雅的造型,體現出明代高超的藝術匠心和神韻。
明代的羅漢床有束腰和無束腰兩種形式,有束腰多為鼓腿彭牙大挖內翻馬蹄,無束腰則為直腿式。
羅漢床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圍子的做法上,最簡捷樸質的只有三塊光素的整板,正中一塊稍高,或有的整板略施浮雕花紋。
另一種是圍子四周有邊框,中部用短材攢接出各種各樣的花紋。
清代羅漢床
清代前期羅漢床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風格和特點。
變化的是用料和工藝,如用材越來越厚實,裝飾越來越華麗。
清代的羅漢床大多采用雕花鑲嵌,金漆彩油等手法。
鑲嵌的多以玉石、瑪瑙、瓷片、大理石、螺鈿、琺瑯、竹木、牙雕等為材料。
清代羅漢床經常設在廳用以待客,使用時正中放一炕桌,上陳茗瓶茶具。
主客各坐一邊,作用相當于現代的沙發和茶幾。較大的羅漢床,即可供坐,又可供臥。
一般情況下,放在臥室供臥的成為床,放在廳堂待客的則成為榻,是一種十分講究的家具。
從羅漢床的圍子形制,可以區分出是明做還是清做。
明代羅漢床一般不會在圍子上使用大理石裝飾,即便使用大理石,也直接裝石入框架,有時石板不平,框架打槽也隨形彎曲。
而清代的羅漢床,相當數量會使用大理石,工匠常用芯板夾住大理石,再裝入框架中。
從羅漢床的腿足形制,也可區分出明做還是清做。
清式多鼓腿彭牙式,而明式多為大挖缺做工,總體上,明式羅漢床挖缺腿足,給人有力度但含蓄,清式羅漢床的腿足,在力度上多了活潑,顯得夸張一些。
上一篇:盤手串,到底要不要帶手套?
下一篇:紅木家具“線腳”圖解!